如下:
1、春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的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2、元宵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清明节
时间是公历4月5日前后,中国特有的农历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起初,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4、端午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中国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
5、七夕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有“中国情人节”之称。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每到七夕――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6、中秋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从北宋开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的节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节仍流行赏月、吃月饼。
7、重阳节
时间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中国老人的节日。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登高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起源于纪念屈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远眺、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1、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4、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7、下元节
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传统节日
发表评论